邵彬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小儿纵隔肿瘤可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后纵隔三大类,具体包括胸腺瘤、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支气管囊肿等类型。
1、胸腺瘤:前纵隔最常见肿瘤,可能与胸腺组织异常增生有关,通常表现为咳嗽、胸痛或上腔静脉压迫症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体积较大者需联合放疗。术后需监测重症肌无力等并发症。
2、畸胎瘤:含三胚层组织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前纵隔,10%存在恶变风险。CT可见钙化或脂肪密度影,血清AFP升高提示恶性可能。完整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需长期随访肿瘤标志物。
3、神经源性肿瘤:后纵隔主要类型,起源于交感神经节或肋间神经,包括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约20%伴脊髓压迫症状,MRI可明确肿瘤与椎管关系。手术需神经外科与胸外科协作,恶性者需化疗。
4、淋巴瘤:中纵隔多见,霍奇金淋巴瘤占儿童纵隔肿瘤15%,常伴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诊断依赖淋巴结活检,治疗采用ABVD方案化疗,巨大肿块需联合放疗。治疗期间需预防感染。
5、支气管囊肿:先天性发育异常,多位于中纵隔气管旁。CT显示均匀水样密度影,感染时可形成液平。无症状者观察,反复感染者需胸腔镜切除。术后注意呼吸道管理,预防支气管胸膜瘘。
日常护理需保证高蛋白饮食如鱼肉、鸡蛋,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肿瘤破裂。术后恢复期可进行呼吸训练,定期复查胸部CT监测复发。出现声嘶、吞咽困难等压迫症状需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