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肩周炎针灸后疼痛加重可能与局部炎症反应、针刺手法刺激、治疗时机不当、个体敏感差异、潜在病理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针刺方案、配合物理治疗、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
1、炎症反应:针灸刺激可能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导致组织充血水肿。急性期患者应暂停针灸,采用冰敷减轻肿胀,48小时后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疼痛明显时可短期使用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
2、操作技术:针刺深度过深或刺激量过大可能损伤肩周筋膜。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医师,采用浅刺配合电针疏密波,避免在粘连严重区域反复提插。治疗后可进行肩关节被动活动度训练。
3、治疗时机:急性炎症期进行强刺激可能加重症状。建议疼痛评分超过6分时先采用超声波治疗,待急性期过后再行针灸。可配合羌活、桂枝等中药熏蒸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对针刺敏感度过高。这类人群建议改用浮针或皮内针等微创疗法,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前应评估患者疼痛阈值,避免在肌肉痉挛明显处取穴。
5、病理因素:可能合并肩袖损伤或颈椎神经压迫。需通过MRI排除肩关节结构异常,此类患者建议联合甲钴胺营养神经,疼痛持续超过2周需考虑关节腔注射治疗。
日常护理需注意保持肩部保暖,避免提重物及过度前屈动作。康复期可进行钟摆运动、爬墙训练等低强度功能锻炼,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饮食宜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软组织修复,适量食用鲑鱼、奇异果等抗炎食物。睡眠时建议健侧卧位,患肩下垫软枕保持功能位。若疼痛伴随夜间加重或手臂麻木,需及时复查排除神经根型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