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狂犬病侵入前期可通过暴露后预防、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免疫球蛋白注射、对症支持等方式治疗。狂犬病通常由被携带病毒的动物咬伤或抓伤、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病毒污染物等原因引起。
1、暴露后预防: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处理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步骤。避免缝合伤口以减少病毒滞留风险。
2、疫苗接种:采用五针法或"2-1-1"四针法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建议在暴露后24小时内接种首剂。接种期间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
3、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于三级暴露需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能提供即时被动免疫保护,与疫苗主动免疫形成双重防御。注射剂量按体重20IU/kg计算。
4、对症支持:出现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时需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避光,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缓解不适。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5、医疗观察:疑似暴露后需在专业机构进行10天医学观察。记录伤口愈合情况与神经系统症状,必要时进行脑脊液检测。观察期间严格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狂犬病暴露后预防需综合伤口处理、免疫接种和医疗监护三方面措施。日常应避免接触流浪动物,被咬伤后立即就医。建议高风险人群提前接种暴露前预防疫苗,从事动物相关工作需穿戴防护装备。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机体应激能力。暴露后预防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将导致不可逆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