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月经中出现血块可能由激素波动、子宫位置异常、子宫内膜脱落速度、子宫肌瘤、凝血功能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
1、激素波动:
孕激素水平下降导致子宫内膜快速剥落,未完全溶解的经血易凝结成块。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量摄入豆浆、亚麻籽等植物雌激素食物有助于平衡激素。
2、子宫位置异常:
子宫后倾或前屈可能影响经血排出速度,血液滞留形成凝块。膝胸卧位练习可改善子宫位置,每日热敷下腹部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3、内膜脱落速度:
剧烈运动或受凉时血管收缩,加速内膜片状脱落。经期避免跳操、游泳等剧烈运动,饮用姜枣茶温暖子宫,使用暖宝宝维持腹部温度。
4、子宫肌瘤:
可能与雌激素过度刺激有关,通常伴随经期延长、贫血症状。超声检查可确诊,5cm以上肌瘤需腹腔镜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动脉栓塞术,药物可选米非司酮、氨甲环酸。
5、凝血功能异常:
血小板减少或维生素K缺乏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常见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人群。需检测凝血四项,伴随牙龈出血需补充维生素K1,药物选用血宁胶囊、云南白药胶囊。
经期每日饮用1500ml温水,选择快走、瑜伽等舒缓运动,穿着宽松棉质内裤。血块持续3个月以上或伴有头痛、晕厥时需妇科就诊,排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疾病。记录月经周期与血块大小变化,避免摄入生冷海鲜、冰饮等加重血瘀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