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勇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骨创科
骨质疏松症可通过钙剂补充、抗骨吸收药物、促骨形成药物、运动疗法、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骨质疏松症通常由年龄增长、雌激素缺乏、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钙剂补充: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每日摄入1000-1200mg钙可减缓骨量流失。乳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是天然钙源,碳酸钙、柠檬酸钙等补充剂适合饮食不足者。需配合维生素D促进吸收,避免与咖啡、高纤维食物同服影响效果。
2、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折风险30-50%。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需注意静脉给药可能引起颌骨坏死等副作用。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骨密度变化。
3、促骨形成药物:
特立帕肽等甲状旁腺素类似物能刺激成骨细胞,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每日皮下注射,治疗周期不超过2年。可能出现高钙血症、头晕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监测血钙水平。
4、运动疗法:
负重运动如快走、爬楼梯可增加骨密度1-3%,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或器械,能增强肌肉对骨骼的牵拉刺激。平衡训练如太极拳降低跌倒风险,避免脊柱扭转动作以防骨折。
5、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可改善骨代谢,酒精每日不超过标准饮量1杯。保持BMI在18.5-23.9之间,过度减肥会加速骨流失。卧室安装夜灯预防跌倒,浴室铺设防滑垫,每年进行视力检查调整老花镜度数。
骨质疏松症需长期综合管理,每日摄入800IU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每周食用3次深海鱼类补充ω-3脂肪酸。建议进行瑜伽、八段锦等柔韧性训练,使用髋部保护器降低骨折风险。骨密度检测应每1-2年复查,出现身高缩短3cm以上或突发背痛需及时就诊排除椎体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