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后疼痛加重的原因

邵自强 主任医师

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针灸后疼痛加重可能与操作手法不当、局部炎症反应、神经敏感度增加、气血运行调整、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1、操作因素:

针刺角度或深度不当可能刺激深层组织,新手医师对穴位定位不准易引发机械性损伤。使用过粗针具或快速捻转手法会加剧组织创伤,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执业医师操作。

2、炎症反应:

针具刺激引发局部组织胺释放,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炎性物质堆积。这种现象多出现在首次针灸后24小时内,通常伴随轻微红肿发热,可采用冷敷缓解。

3、神经敏感:

原有神经病变患者可能出现痛觉过敏反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更易发生。这种疼痛常表现为放电样刺痛,需调整针刺强度或改用浮刺法。

4、气血调整:

中医理论认为"气冲病灶"现象可能引发短暂疼痛加剧,常见于慢性劳损部位针灸后。这种反应多在2-3次治疗后自行缓解,配合艾灸足三里可促进气血调和。

5、个体差异:

疼痛阈值较低或焦虑体质人群对针刺刺激更敏感,月经期女性痛阈会生理性降低。建议治疗前充分沟通,采用渐进式刺激法并配合呼吸调节。

针灸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高温沐浴,可饮用生姜红枣茶促进血液循环。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操作,治疗前后保持充足睡眠。若疼痛持续超过72小时或出现皮下淤血、活动受限等情况,需及时复查排除神经损伤或感染可能。定期针灸者建议记录每次治疗反应,帮助医师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