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定期复查等方式控制病情。糖尿病通常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
1、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控制需限制精制糖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比例,建议选择燕麦、藜麦、西兰花等低升糖指数食物。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累计150分钟。体重超重者需减重5%-10%,通过饮食日记和运动手环自我管理。
2、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糖原分解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磺脲类如格列美脲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需警惕低血糖风险。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延缓肠促胰素降解,适合老年患者,与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相关。
3、胰岛素治疗:
1型糖尿病确诊后需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常用方案包括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2型糖尿病出现酮症酸中毒或口服药失效时启动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类似物可模拟生理分泌。注射部位需轮换避免脂肪增生。
4、血糖监测体系:
指尖血糖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值,糖化血红蛋白每3月检测反映长期控制水平。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动态血糖仪每5分钟记录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血糖波动大时增加监测频率,尤其出现心悸、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
5、代谢手术治疗:
BMI≥32.5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考虑胃旁路术或袖状胃切除术,术后需终身补充维生素B12和铁剂。手术改善肠促胰素分泌,60%患者术后可停用降糖药。术前需评估心肺功能,术后需建立新的饮食模式避免倾倒综合征。
糖尿病患者需根据分型、病程、并发症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1型糖尿病确诊后需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能实现药物减停。建议每3-6个月复查胰岛功能、肾功能、眼底情况,合并高血压者需同时控制血压在130/80mmHg以下。烹饪采用蒸煮方式替代煎炸,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