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肾病可能引起高血压,主要与肾脏功能受损导致的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
1、水钠潴留:
肾功能下降时,肾脏排泄钠和水分的能力减弱,导致血容量增加,血管压力升高。这种情况常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患者可能出现下肢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控制盐分摄入、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可缓解症状。
2、肾素分泌异常:
肾脏缺血或受损时,肾小球旁器分泌过量肾素,激活血管紧张素系统,引发血管收缩和醛固酮释放。肾动脉狭窄、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与此相关,患者可能伴随头痛、视力模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是常用治疗药物。
3、激素失衡:
肾脏合成的降压物质如前列腺素减少,而升压物质如内皮素增加,打破血压调节平衡。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慢性肾病易出现此类问题,表现为血压波动大。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可帮助控制血压。
4、血管硬化:
长期肾脏疾病导致尿毒症毒素积累,加速血管钙化和动脉硬化。这类患者常见于终末期肾病,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值增大。需通过血液透析清除毒素,联合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
5、继发性醛固酮增多:
肾实质病变刺激肾上腺分泌过量醛固酮,促进钠重吸收和钾排泄。肾小管酸中毒、肾结核等可能引发此类改变,典型症状包括肌无力、心律失常。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能有效干预。
肾性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限制每日钠摄入量低于3克,优先选择低脂高纤维饮食如燕麦、西兰花。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指标,出现蛋白尿或血肌酐升高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