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能由长期高血糖、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神经损伤、代谢紊乱等因素引起,涉及多系统器官损害。
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损伤,早期表现为微动脉瘤和点状出血,进展期可能出现视网膜水肿、棉絮斑,晚期可引发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控制血糖、血压是关键,定期眼底检查可早期干预。
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持续损伤肾单位,初期仅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逐渐发展为显性蛋白尿及肾功能下降。可能与肾小球高压、糖基化终产物堆积有关,通常伴随水肿、高血压症状。ACEI/ARB类药物可延缓进展。
代谢异常和血管缺血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表现为对称性肢端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足部尤为明显。血糖控制联合甲钴胺、硫辛酸等神经营养药物可改善症状,需预防无痛性溃疡发生。
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发展,冠状动脉、脑动脉、下肢动脉易受累。与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相关,常表现为心绞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必要时需血管介入治疗。
神经病变和缺血共同作用导致足部溃疡、感染风险增加,严重时需截肢。可能与创伤未察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有关,通常伴随皮肤干燥、趾甲变形。日常足部护理和专科处理创面至关重要。
糖尿病患者需长期维持糖化血红蛋白<7%,通过地中海饮食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眼底及神经传导功能,足部每日检查预防破损。出现视力模糊、持续水肿或伤口不愈应及时就医,综合管理可显著延缓并发症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