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的紫癜能治好吗

胡乃文 副主任医师

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输注、脾切除术、血小板输注、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方式改善。该疾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药物因素、遗传易感性、造血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内脏出血等症状。

1、糖皮质激素治疗:

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减少血小板破坏。治疗需持续4-6周,70%患者可获得缓解。长期使用需监测骨质疏松和血糖升高。

2、免疫球蛋白输注: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能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适用于急性出血或术前准备。输注后24-48小时起效,但效果维持时间较短,通常作为过渡治疗。

3、脾切除术:

对于激素治疗无效的慢性患者,切除脾脏可减少血小板破坏,约2/3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预防感染。

4、血小板输注:

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⁹/L时需紧急输注血小板。反复输注可能产生抗体,建议配合免疫抑制剂使用。输注前需进行配型检测。

5、免疫抑制剂治疗:

利妥昔单抗、环孢素等药物适用于难治性病例,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控制病情。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肝肾功能,疗程通常持续3-6个月。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选择高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预防贫血。急性期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头痛、呕血等严重出血症状需立即就医。病程超过12个月未缓解者需警惕转化为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