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动脉粥样硬化可能由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因引起。
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食物会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促使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形成斑块。建议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摄入,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久坐不动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促进内脏脂肪堆积。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脂质代谢并减轻血管内皮损伤。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沉积。吸烟者动脉斑块形成速度是非吸烟者的2-4倍,戒烟后血管内皮功能可在1年内逐步恢复。
持续高压血流冲击会使血管内膜出现机械性损伤,促进炎性细胞浸润和脂质沉积。血压超过140/90mmHg时,动脉壁承受的剪切力可诱发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通常表现为晨起头晕、后颈部紧绷感。
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糖基化终末产物会促进血管壁慢性炎症反应,同时高血糖环境加速低密度脂蛋白糖化修饰。可能与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有关,通常表现为多饮多尿、伤口愈合延迟。
控制动脉粥样硬化需采取地中海饮食模式,每日摄入500克蔬菜水果,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每周进行3次抗阻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指标,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出现胸闷、间歇性跛行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评估血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