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斑块形成主要由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可通过降脂治疗、血压控制、血糖管理、戒烟及抗血小板治疗等方式干预。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诱因,脂质沉积于血管内膜形成纤维斑块。治疗需使用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调节血脂,同时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长期血压升高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促进斑块进展。控制目标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常用降压药包括氨氯地平、缬沙坦等。日常需监测血压,避免高盐饮食及情绪激动。
高血糖状态导致血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糖化终产物沉积加剧动脉硬化。应通过二甲双胍、胰岛素等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配合低升糖指数饮食和规律运动。
烟草中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碳降低血液携氧能力。戒烟可显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必要时可寻求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安非他酮等戒烟药物辅助。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疾病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此类患者需更严格的血脂管理和早期筛查,必要时行基因检测明确分型。
日常需保持每日3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促进侧支循环建立;饮食采用地中海模式,增加深海鱼类、坚果摄入以补充ω-3脂肪酸;冬季注意肢体保暖避免血管痉挛;每半年复查血管超声监测斑块变化,出现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需及时血管外科就诊评估血运重建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