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主要由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遗传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控制基础疾病、戒烟、药物治疗及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
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斑块形成的核心因素。长期高脂饮食会加速脂质在血管内膜沉积,形成黄色粥样斑块。治疗需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
持续高压血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炎症反应和脂质渗透。血压超过140/90毫米汞柱时需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与降压药,常见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高血糖状态导致血管内皮糖基化终产物堆积,引发氧化应激反应。糖尿病患者出现颈动脉斑块风险较常人高3倍,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烟草中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并降低血氧含量,一氧化碳则加速内皮细胞凋亡。研究显示吸烟者斑块进展速度是不吸烟者的2倍,完全戒烟6个月后血管修复功能可逐渐恢复。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疾病会导致早年出现严重动脉硬化。此类患者需更早开始低脂饮食并定期监测颈动脉超声,必要时需进行血浆置换或PCSK9抑制剂治疗。
日常需增加深海鱼类、燕麦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突然转头或颈部按摩,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观察斑块稳定性。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脑缺血症状时需立即就医评估是否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