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肺结核不治疗一般无法自愈,肺结核可通过抗结核药物、营养支持、隔离防护、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肺结核通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伴随免疫力下降、肺部组织破坏等病理变化。
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耐药性和持久存活特征,能在体内长期潜伏。未经治疗时细菌持续繁殖导致病灶扩散,可能引发咯血、肺空洞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规范治疗可杀灭90%以上病原体。
健康人群感染后约5%会发病,免疫缺陷者发病率高达10%。未治疗情况下机体无法彻底清除细菌,病灶周围形成纤维包裹但内部仍有活菌,随时可能复发或播散至其他器官。
初期表现为咳嗽低热,数月后发展为持续咳痰、夜间盗汗。两年内约半数未治疗患者出现肺组织大面积坏死,25%发生远处转移,常见骨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
标准短程化疗需联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种药物,疗程至少6个月。治疗2周后传染性消失,但擅自停药易产生耐多药结核菌,治愈率降至50%以下。
肺叶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慢性空洞型肺结核,病灶清除术用于脊柱结核伴脓肿形成。术后仍需完成全程抗结核治疗,避免残留病灶复发。
肺结核患者需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量≥1.5g/kg体重,优先选择鱼肉蛋奶;进行散步、呼吸操等低强度运动增强肺功能;严格实施呼吸道隔离直至痰菌转阴,密切接触者应接受结核菌素试验筛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咳嗽、午后发热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