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磁共振区分新旧骨折主要依据骨髓水肿信号特征、纤维组织增生程度、骨痂形成阶段、软组织损伤变化及血管化差异。
急性骨折后骨髓水肿在T2加权像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显示更明显,6-8周后逐渐减弱。陈旧性骨折骨髓信号接近正常,偶见局灶性T1低信号。磁共振动态随访可量化水肿范围变化。
骨折线周围新生纤维组织在T2序列呈中等信号,慢性期逐渐被低信号瘢痕替代。增强扫描显示急性期肉芽组织明显强化,而陈旧性骨折强化程度降低。纤维环厚度超过3mm提示修复活跃期。
软骨痂在PD加权像呈高信号,骨性骨痂在T1序列显示清晰低信号框。成熟骨痂出现板层骨结构信号,磁共振可识别钙化各阶段。三维重建能评估骨痂桥接程度。
急性骨折伴肌间隙渗出和筋膜水肿,磁共振显示羽毛状高信号。慢性期软组织层次清晰,血肿机化后信号不均。STIR序列对鉴别外伤性水肿最敏感。
动态增强曲线显示骨折区灌注变化,急性期峰值提前,慢性期强化缓慢。磁敏感加权成像可检测含铁血黄素沉积,陈旧出血灶呈显著低信号。
骨折愈合阶段评估需结合脂肪抑制T2、DWI和增强扫描,建议检查前停用抗凝药物。康复期每周三次阻抗训练配合钙剂补充,鸡肉菠菜等高蛋白饮食促进骨痂成熟,避免吸烟影响血供。检查需去除所有金属物品,佩戴心脏起搏器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