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胸椎骨折疼痛持续时间通常为4-8周,具体与损伤程度、治疗方式和个体差异有关。急性期疼痛、炎症反应、骨痂形成期、功能恢复期、慢性疼痛风险是主要影响因素。
骨折后1-2周内疼痛最为剧烈,与局部出血、软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相关。需严格卧床休息,使用胸椎支具固定,可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塞来昔布或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此阶段应避免任何扭转或负重动作。
伤后2-4周疼痛逐渐减轻但仍有明显不适,骨折端血肿机化产生炎性介质。物理治疗如冷敷转热敷、超短波治疗可促进吸收,同时需进行呼吸训练预防肺部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需开始抗骨松治疗,如阿仑膦酸钠或特立帕肽。
4-6周时纤维骨痂初步形成,疼痛转为钝痛或活动时刺痛。逐步开始腰背肌等长收缩训练,佩戴硬质护具下床活动。压缩性骨折未超过椎体高度1/3者,可尝试椎体成形术或后凸成形术缩短病程。
6-8周多数患者疼痛基本消失,但久坐或劳累后可能出现酸痛。需进行核心肌群强化训练,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功能重建。合并神经损伤者需配合甲钴胺、维生素B12营养神经。
约15%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多见于多节段骨折、椎管受累或治疗不当者。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需排查假关节形成、椎体不稳或神经卡压,必要时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或神经阻滞治疗。
胸椎骨折康复期需保证每日1000mg钙质和800IU维生素D摄入,推荐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海鱼。疼痛缓解后应循序渐进进行五点支撑法、猫式伸展等脊柱稳定性训练,避免提重物及突然转身动作。睡眠时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侧卧时双腿间放置枕头保持脊柱中立位。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进度,若出现下肢麻木、排便异常或疼痛突然加剧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