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肝内囊性灶指肝脏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囊状病变,可能由肝囊肿、肝脓肿、寄生虫感染、胆管囊状扩张或肿瘤性病变等原因引起。
肝囊肿是最常见的良性囊性病变,多为先天性或退行性改变。囊壁由上皮细胞构成,内含清亮液体,通常无临床症状。直径小于5cm的囊肿无需治疗,定期超声随访即可。巨大囊肿可能压迫周围组织,需穿刺抽液或腹腔镜去顶术。
细菌性或阿米巴性感染形成的脓液积聚,可能与胆道感染、败血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痛、白细胞升高等症状。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联合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甲硝唑是主要治疗方式,严重者需手术清创。
肝包虫病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寄生引起,牧区多见。囊壁呈"双轨征",囊内可见子囊。血清学检查可辅助诊断,治疗需完整切除囊肿并配合阿苯达唑药物预防复发。接触犬类或食用污染食物是主要感染途径。
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导致胆管局部扩张,可能合并结石或反复胆管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可明确诊断,Caroli病等特殊类型需肝叶切除或肝移植。这类病变有恶变倾向,需长期监测肿瘤标志物。
囊腺瘤或囊腺癌等肿瘤可呈现囊性特征,增强扫描可见壁结节或分隔强化。手术切除是首选方案,病理检查可明确性质。这类病变需与转移瘤囊性变鉴别,尤其有恶性肿瘤病史者。
发现肝内囊性灶应完善增强CT或MRI检查明确性质。日常需避免饮酒、控制血脂,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出现腹痛加剧、黄疸等症状需及时肝胆外科就诊。牧区居民应定期筛查包虫病,接触动物后彻底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