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胰腺炎可能引起糖尿病,主要与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因素有关。胰腺炎可通过控制炎症、胰岛素替代治疗等方式干预。
急性或慢性胰腺炎会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胰腺组织反复炎症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约30%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发展为胰腺源性糖尿病。这类患者需定期监测血糖,必要时采用胰岛素注射控制。
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影响营养吸收,间接导致血糖波动。脂肪泻和营养不良常见于慢性胰腺炎,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建议采用低脂饮食配合胰酶制剂改善消化功能。
胰腺炎急性期释放的炎症介质如TNF-α、IL-6可能损害胰岛细胞。持续存在的炎症微环境会加速β细胞凋亡,这种情况在酒精性胰腺炎中更为显著。控制基础病因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胰腺钙化或纤维化会不可逆破坏胰岛结构。这类患者常伴随维生素D缺乏和骨质疏松,进一步影响糖代谢。建议补充维生素D并加强钙质摄入,同时使用格列美脲等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
胰腺部分切除术后患者糖尿病发生率高达50%。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手术直接减少胰岛细胞数量,术后需立即开始胰岛素治疗。动态血糖监测有助于调整胰岛素用量。
胰腺炎患者应限制酒精摄入并保持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g以下。建议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当连续两次空腹血糖≥7mmol/L时需内分泌科就诊。胰腺源性糖尿病可能需长期使用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等,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刺激残余胰岛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