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尿病发病年龄与类型相关,1型糖尿病多见于30岁以下人群,2型糖尿病常见于40岁以上中老年,妊娠糖尿病发生于孕期,特殊类型糖尿病与遗传因素相关。
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期,发病高峰在10-14岁。患者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起病急骤,典型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伴体重下降。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甘精胰岛素、赖脯胰岛素等。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总数90%以上,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发病与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缺陷有关,肥胖、缺乏运动是高危因素。早期可通过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西格列汀等药物控制,严重者需胰岛素联合治疗。
妊娠糖尿病特指妊娠期首次发现的糖代谢异常,多发于妊娠24-28周。高龄妊娠、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孕妇风险较高。多数患者通过饮食运动可控制血糖,必要时使用胰岛素治疗,产后6周需复查糖耐量。
包括单基因糖尿病如MODY、线粒体糖尿病等,发病年龄因基因突变类型而异。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多在25岁以下发病,具有显性遗传特征。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部分类型可用磺脲类药物治疗。
除年龄外,遗传背景、肥胖程度、运动习惯均影响发病时间。体质指数BMI每增加1kg/m²,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发病年龄平均提前10年,长期久坐人群可能更早出现糖耐量异常。
预防糖尿病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全谷物和膳食纤维。定期监测血糖,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已确诊患者需遵医嘱规范用药,定期筛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