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湿疹样皮炎可通过保湿护理、外用药物、口服药物、光疗、避免诱因等方式治疗。湿疹样皮炎通常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反应、环境刺激物接触、遗传易感性、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修复皮肤屏障是基础治疗,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尿素或凡士林的保湿霜,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效果最佳。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水温控制在37℃以下,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减少摩擦刺激。
中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地奈德乳膏适用于急性期,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用于面部及儿童。渗出明显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继发感染需联用莫匹罗星软膏。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缓解瘙痒,严重病例短期口服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适用于顽固性病例,需监测肝肾功能。伴有焦虑抑郁时可考虑帕罗西汀等SSRI类药物。
窄谱UVB每周2-3次照射可调节局部免疫反应,UVA1对慢性肥厚性皮损效果显著。光疗需持续8-12周,注意佩戴防护眼镜,治疗期间避免使用光敏性药物如多西环素。
可能与镍金属、尘螨、花粉等过敏原有关,通常表现为红斑、丘疹、渗出等症状。通过斑贴试验识别致敏原,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避免羊毛等粗糙织物直接接触皮肤。
日常可增加富含Omega-3的深海鱼、亚麻籽油摄入,维生素D补充可能改善免疫调节。温和有氧运动如游泳配合冥想减压,洗澡后立即涂抹保湿剂形成保护膜。病程超过2周无改善或出现脓疱、发热需及时皮肤科就诊,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要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