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过敏性皮炎可通过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抗生素、中药制剂等药物治疗。过敏性皮炎通常由接触过敏原、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受损、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等原因引起。
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等口服抗组胺药可阻断组胺受体,缓解瘙痒和红肿。这类药物适用于轻中度过敏反应,需注意可能引起嗜睡等副作用,驾驶或高空作业前慎用。
氢化可的松乳膏、糠酸莫米松软膏、卤米松乳膏等外用激素能快速消炎止痒。中强效激素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面部和皮肤薄嫩部位建议选择弱效制剂,长期使用需警惕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适用于激素无效或需长期治疗的病例。这类非激素类药物可调节局部免疫反应,尤其适合面部和儿童使用,用药初期可能出现灼热感。
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用于合并细菌感染的皮损。过敏性皮炎搔抓后易继发感染,表现为渗出、脓疱时需联合抗感染治疗,严重感染者需口服头孢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丹皮酚软膏、冰黄肤乐软膏等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清热燥湿功效。含黄柏、苦参等成分的洗剂可缓解急性期渗出,雷公藤多苷片等口服中药需监测肝肾功能,孕妇及儿童禁用。
过敏性皮炎患者需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穿着纯棉透气衣物。饮食宜清淡,限制海鲜、辛辣食物,补充维生素C和欧米伽3脂肪酸。急性期可冷敷缓解症状,恢复期使用神经酰胺类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症状持续加重或合并全身反应时应及时皮肤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和特异性免疫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