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过敏性皮炎可通过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光疗及生物制剂等方式治疗,通常由遗传因素、环境刺激、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及心理压力等原因引起。
家族过敏史是过敏性皮炎的重要诱因,患者常伴有特应性体质。日常需避免已知过敏原接触,使用无刺激保湿剂修复皮肤屏障。遗传性皮炎需长期管理,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显著控制症状。
尘螨、花粉等吸入性过敏原及洗涤剂等化学物质可能诱发皮炎。建议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选择棉质透气衣物,避免过度清洁。环境控制配合局部外用他克莫司软膏可减少发作频率。
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过度激活是核心发病机制。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可缓解瘙痒,严重时需短期使用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适用于顽固性病例。
丝聚蛋白基因突变导致角质层结构异常,使过敏原易渗透。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的润肤霜,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皮肤屏障修复是预防复发的关键环节。
焦虑抑郁可能通过神经肽释放加重瘙痒-搔抓循环。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外用卤米松乳膏可改善症状。压力管理训练有助于降低疾病活动度。
过敏性皮炎属于慢性复发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但可实现临床治愈。规范治疗配合日常护理可使80%患者达到长期缓解。建议建立包括皮肤科医生、营养师在内的管理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日常需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避免辛辣刺激饮食,选择游泳等低刺激运动,坚持使用pH5.5清洁产品维持皮肤微生态平衡。病情反复时应及时进行过敏原检测和斑贴试验,动态调整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