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胃窦增厚与胃癌存在一定关联性,但需结合具体病因和病理特征综合评估。胃窦增厚可能由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异常增生等因素引起。
长期慢性胃炎是胃窦增厚的常见原因,胃黏膜反复炎症刺激可导致组织水肿和纤维化。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表现为上腹隐痛、餐后饱胀。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需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三联疗法。
胃溃疡或胃息肉引起的胃窦增厚通常边界清晰,伴随周期性腹痛、黑便等症状。胃镜检查可明确性质,小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溃疡需使用雷贝拉唑、铝碳酸镁、胶体果胶铋等药物修复黏膜。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胃窦增厚区域出现细胞结构异常时癌变风险升高。这类病变可能伴随持续性胃痛、体重下降,需通过病理活检确认分级,中重度异型增生建议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局限型早期胃癌可表现为局部胃壁增厚,通常伴有黏膜糜烂、色泽改变。超声胃镜能判断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可行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EMR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
进展期胃癌导致的胃窦增厚常伴随溃疡性肿块、胃壁僵硬,CT检查可见周围淋巴结转移。治疗方案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远端胃切除术、全胃切除术或新辅助化疗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曲妥珠单抗。
日常需避免高盐腌制食物,增加新鲜蔬果摄入,定期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40岁以上人群出现不明原因胃窦增厚伴消化不良、贫血等症状时,建议每1-2年复查胃镜。胃黏膜重度萎缩或肠化生患者需每6-12个月监测病理变化,早期发现癌变倾向可显著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