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及粪口传播。
甲型肝炎病毒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经粪口途径传播,感染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该病为自限性疾病,主要通过休息、补液及清淡饮食调理。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感染后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可用于治疗。慢性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肝脏超声。
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起病隐匿,易慢性化。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达卡他韦、格卡瑞韦可治愈大多数感染者。慢性感染者需筛查肝纤维化程度。
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赖乙肝病毒共同感染,常导致病情加重。治疗重点在于控制乙肝病毒感染,使用乙肝抗病毒药物联合保肝治疗。
戊型肝炎病毒经污染水源传播,孕妇感染风险较高。多数患者可自愈,重症病例需住院治疗,必要时进行血浆置换或肝移植。
病毒性肝炎预防需注重疫苗接种、饮食卫生及规范医疗操作。乙型、甲型肝炎疫苗可有效预防感染。日常应避免生食海鲜,不共用牙刷剃刀,严格消毒医疗器械。慢性肝炎患者需戒酒,保持规律作息,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及肝脏影像学检查,配合医生进行抗纤维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