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病毒性肝炎不等同于乙肝,乙肝仅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类型。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传播途径、病程及治疗方式各有差异。
甲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急性感染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黄疸,多数患者可自愈。预防以接种疫苗和注意饮食卫生为主,治疗以休息和保肝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辅助。
乙型肝炎通过血液、母婴或性接触传播,可能发展为慢性感染。早期症状隐匿,部分患者出现肝区隐痛、恶心。慢性乙肝需长期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干扰素,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是关键。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起病隐匿且易慢性化。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出现疲劳或轻度肝肿大。现代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格卡瑞韦可治愈90%以上病例,需早期筛查干预。
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需依赖乙肝病毒复制。与乙肝合并感染会加速肝纤维化进程,表现为黄疸加重、腹水。治疗以控制乙肝病毒为主,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需严格戒酒。
戊型肝炎通过污染水源传播,孕妇感染易重症化。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深度黄疸,多为自限性。重症患者需住院支持治疗,孕妇可考虑使用利巴韦林,普通人群注重饮食隔离。
病毒性肝炎的日常管理需结合分型制定方案。乙肝和丙肝患者应避免高脂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甲肝和戊型肝炎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所有类型肝炎患者需严格禁酒,定期复查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指标,慢性感染者每3-6个月监测甲胎蛋白。出现持续乏力、腹胀或皮肤瘀斑应及时肝病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