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掏耳朵出血通常不会直接导致耳聋,但可能提示耳道或鼓膜受损,需引起重视。耳道皮肤较为脆弱,频繁或不当掏耳朵可能造成皮肤破损或感染,严重时可能影响听力。若出血伴随剧烈疼痛、听力下降或耳鸣,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排除鼓膜穿孔或其他耳部疾病。
掏耳朵时使用尖锐物品如棉签、发夹等,容易划伤耳道皮肤。耳道皮肤较薄且敏感,轻微损伤即可导致出血。若损伤较深,可能波及鼓膜,造成鼓膜穿孔。鼓膜穿孔后,外界的细菌和灰尘可能进入中耳,引发感染,进一步影响听力。
耳道损伤后,细菌或真菌容易侵入,引发外耳道炎或中耳炎。外耳道炎表现为耳道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严重时可能堵塞耳道,影响听力。中耳炎则可能伴随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慢性中耳炎,对听力造成长期损害。
鼓膜穿孔是耳道损伤的严重后果之一。鼓膜是声音传导的重要结构,穿孔后声音传导效率降低,可能导致暂时性听力下降。若穿孔较大或未能及时愈合,可能引发慢性中耳炎,甚至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因此,鼓膜穿孔后需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朵,选择柔软的工具或定期到医院进行专业清理。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进水,游泳或洗澡时可使用耳塞保护。若耳道出现瘙痒或不适,可使用温和的耳道清洁液,避免用力抓挠。定期检查听力,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和E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类水果和坚果,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耳部感染。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使用耳机时注意音量控制,保护听力。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减少感染风险。若耳部出现不适,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