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湿疹并非身体排毒表现,而是由免疫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湿疹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刺激、皮肤微生物失衡、神经内分泌失调、接触性过敏原等因素有关。
部分患者存在丝聚蛋白基因突变,导致皮肤角质层结构蛋白合成不足,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这类人群往往有特应性皮炎家族史,婴幼儿期即可出现反复发作的干燥性湿疹。
气候干燥、频繁洗浴等会破坏皮脂膜,使皮肤水分蒸发加快。冬季低温环境下皮脂腺分泌减少,夏季汗液刺激均可诱发或加重湿疹,表现为皮肤红斑、脱屑伴明显瘙痒。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会分泌超抗原刺激免疫系统,马拉色菌过度繁殖可能诱发头面部脂溢性湿疹。皮肤菌群紊乱会加剧炎症反应,形成瘙痒-搔抓-皮肤破损的恶性循环。
精神紧张时体内P物质释放增多,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引发瘙痒。部分女性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水平波动,可能诱发乳房、外阴等部位的特应性湿疹发作。
镍金属、染发剂、香精等半抗原与皮肤蛋白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引发IV型超敏反应。临床表现为接触部位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渗出。
湿疹患者需避免过度清洁,沐浴水温控制在37℃以下,时间不超过10分钟。推荐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剂,每日至少涂抹2次。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室内湿度建议维持在50%-60%。急性期可配合冷敷缓解瘙痒,慢性肥厚性皮损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外用制剂。饮食方面注意记录可疑致敏食物,适当补充亚麻籽油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