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基础治疗

郑丽华 主任医师

郑丽华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肠梗阻的基础治疗主要包括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解除梗阻原因及营养支持。

1、胃肠减压:

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减少胃肠道积气积液,降低肠腔内压力。胃肠减压能缓解腹胀呕吐症状,防止肠壁血运进一步恶化。操作时需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

2、纠正水电解质:

肠梗阻患者因呕吐和肠液积聚易出现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碱中毒。需静脉补充晶体液和电解质,维持尿量在每小时30毫升以上。严重电解质紊乱可能诱发心律失常,需动态监测血生化指标。

3、控制感染: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或肠壁缺血患者,需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三代联合甲硝唑,覆盖肠道需氧菌和厌氧菌。出现发热、腹膜刺激征等感染征象时,应及时调整抗生素方案。

4、解除梗阻:

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可先尝试保守治疗,48小时无缓解需手术探查。机械性梗阻如肿瘤、肠套叠等通常需要急诊手术,方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口术。手术决策需结合腹部CT等影像学评估。

5、营养支持:

禁食期间需给予全肠外营养,提供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梗阻解除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从清流质饮食开始,随肠功能恢复逐渐增加膳食纤维。长期肠外营养患者需注意补充谷氨酰胺等肠黏膜营养剂。

肠梗阻恢复期应保持低渣饮食,避免食用糯米、竹笋等难消化食物。每日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体位选择半卧位减轻腹胀。术后患者需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复发,三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平片评估肠管恢复情况,出现腹痛腹胀加重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