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华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肛肠科
肠梗阻影像检查主要用于明确梗阻部位、判断病因及评估严重程度,常用方法有腹部X线平片、CT扫描、超声检查、消化道造影及磁共振成像。
影像学检查能直观显示肠道扩张、液气平面等特征,帮助确定梗阻发生的具体肠段。X线平片可发现典型阶梯状液气平面,CT能精准定位小肠或结肠梗阻,为后续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通过观察肠壁厚度、血供情况等影像特征,可区分机械性梗阻与麻痹性梗阻。CT能识别肿瘤、肠套叠、疝气等常见病因,超声对肠系膜血管栓塞有较高诊断价值。
增强CT可检测肠壁强化减弱、肠系膜血管栓塞等缺血表现,判断是否存在绞窄性肠梗阻。门静脉积气、肠壁积气等征象提示肠坏死风险,需紧急手术干预。
系列影像检查能动态观察肠管扩张程度变化,评估保守治疗是否有效。对比剂造影可验证肠道通畅性恢复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探查。
根据影像显示的梗阻类型和并发症,制定个体化方案。单纯性梗阻可尝试胃肠减压,出现肠缺血或穿孔征象时需立即手术,肿瘤性梗阻可能需支架植入过渡。
确诊肠梗阻后需严格禁食,通过静脉营养维持能量供给。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选择低渣、低纤维食物减轻肠道负担。日常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腹部手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避免粘连性梗阻复发。适当进行腹部按摩及温和运动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复查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