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大为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新生儿外科
新生儿黄疸可通过加强喂养、监测胆红素水平、蓝光治疗、药物干预、及时就医等方式预防。新生儿黄疸通常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母乳喂养不足、溶血性疾病、感染因素、遗传代谢缺陷等原因引起。
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频次可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每日喂养8-12次,每次确保有效吸吮。母乳不足时可咨询医生补充配方奶,避免脱水导致胆红素浓度升高。
出生后72小时内需定期经皮测胆红素值,高风险新生儿应每6-8小时监测。当胆红素水平接近光疗阈值时,需提前采取干预措施。早产儿或溶血患儿需更密集监测。
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标准时需立即进行蓝光照射治疗,通过光异构作用将脂溶性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物质排出。治疗期间需保护眼睛及会阴部,注意补充水分及监测体温。
严重黄疸可遵医嘱使用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促进胆红素代谢,或静脉注射人血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G6PD缺乏症患儿禁用磺胺类等溶血性药物,母乳性黄疸可短期暂停母乳。
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低下等胆红素脑病征兆,或黄疸持续超过两周时需紧急就医。溶血性黄疸患儿可能需换血治疗,感染性黄疸需针对病原体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
预防新生儿黄疸需从孕期开始,孕妇应定期检测血型抗体效价,避免接触致畸物质。分娩后尽早开奶,保持每天6-8次排尿及3-4次排便。居家观察时可利用自然光线检查皮肤黄染程度,注意手脚心是否出现黄染。适当晒太阳时需避开强光时段,每次不超过15分钟。母亲饮食应避免大量食用胡萝卜、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如发现黄疸进展迅速或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新生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