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液体复苏、手术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粪石堵塞、肠套叠等原因引起。
通过鼻胃管引流减轻肠道压力,缓解腹胀呕吐症状。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早期,能减少肠管水肿和缺血风险。需配合禁食禁水,持续负压吸引直至肠鸣音恢复。
使用山莨菪碱缓解肠道痉挛,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分泌。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静脉给药,禁用于绞窄性肠梗阻病例。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和腹部体征变化。
快速补充晶体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血气分析调整补液方案,维持尿量每小时30毫升以上。严重呕吐者需同时补充氯化钾,防止低钾性肠麻痹加重梗阻。
对绞窄性肠梗阻需行肠切除吻合术,肿瘤所致梗阻选择肿瘤根治术。手术可解除机械性梗阻因素,术后需放置腹腔引流管。存在肠坏死时需造瘘保护吻合口。
恢复期采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针灸足三里促进肠蠕动。需在梗阻完全解除后使用,配合流质饮食逐步过渡。禁用于急性期及完全性梗阻患者。
肠梗阻恢复期应遵循渐进式饮食原则,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流食,逐步过渡到低渣半流食。每日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肠管牵拉。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定期复查腹部立位平片观察肠管恢复情况。出现反复腹胀或排便异常需及时复诊排除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