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孩子被蚊虫叮咬后出现肿胀可通过冷敷处理、外用药物、口服药物、预防感染、就医评估等方式缓解。蚊虫叮咬后的肿胀通常由过敏反应、局部炎症、搔抓刺激、继发感染、个体差异等因素引起。
使用干净毛巾包裹冰块或冷水浸湿纱布后敷于肿胀部位,每次持续10-15分钟。低温能收缩血管减轻局部充血,缓解瘙痒感和组织水肿,避免患儿频繁搔抓导致症状加重。
局部涂抹炉甘石洗剂可起到收敛止痒作用;含氢化可的松的乳膏能减轻过敏反应;苯海拉明软膏可阻断组胺效应。使用前需清洁皮肤,避开眼周及破损处,每日涂抹2-3次为宜。
对于明显过敏反应可遵医嘱服用氯雷他定糖浆或西替利嗪滴剂等抗组胺药物。这类药物能系统性抑制过敏介质释放,缓解全身性荨麻疹或血管性水肿症状,需注意可能导致嗜睡的副作用。
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叮咬处出现渗液时可薄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物床单定期消毒,蚊虫活跃季节需使用物理防蚊措施。
若肿胀持续超过72小时、出现化脓发热或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诊排除蜂蜇伤、虫咬性皮炎等特殊情况。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检查或开具更强效的抗炎药物。
日常需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定期清理积水容器减少蚊虫滋生。外出时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婴儿推车加装蚊帐。饮食上多补充维生素B族及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这类营养素可通过汗液分泌产生天然驱蚊效果。被叮咬后切忌用力挠抓,可用指腹轻压代替搔痒,夜间睡眠可给患儿佩戴棉质手套。若既往有严重过敏史,建议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以备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