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贤主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喉科
耳朵起包痛可能由毛囊炎、皮脂腺囊肿、外耳道炎、耳廓软骨膜炎、淋巴结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生素治疗、切开引流、抗炎药物、热敷等方式缓解。
毛囊炎是耳部皮肤毛囊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表现为红肿疼痛的小丘疹或脓包。轻微感染可通过碘伏消毒和莫匹罗星软膏局部涂抹控制,严重者需口服头孢类抗生素。避免抓挠或挤压患处,防止感染扩散。
皮脂腺堵塞形成囊肿继发感染时会出现红肿热痛。未感染时可观察,已感染需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若形成脓肿需由医生切开引流。日常注意耳部清洁,油性皮肤者避免使用油腻护肤品。
外耳道皮肤炎症常因掏耳或进水诱发,伴随剧烈疼痛和肿胀。轻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重症需口服左氧氟沙星。治疗期间保持耳道干燥,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禁止自行掏挖耳垢。
耳廓软骨膜感染多由外伤或穿刺引起,表现为耳廓弥漫性红肿伴搏动性疼痛。需静脉注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广谱抗生素,严重者需手术清创。避免耳部受压睡眠,穿孔美容需选择正规机构。
耳周淋巴结炎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后,耳后或耳下出现压痛性包块。需治疗原发病,淋巴结肿大明显时可服用罗红霉素,配合局部热敷促进消退。反复发作需排查结核等慢性感染。
日常需保持耳部清洁干燥,避免频繁掏耳或佩戴不透气耳机。急性期可冷敷缓解疼痛,48小时后改热敷促进炎症吸收。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果蔬如猕猴桃、西兰花,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包块持续增大、伴随发热或听力下降,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排除恶性肿瘤可能。睡眠时避免患侧受压,洗头洗澡时防止污水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