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宝宝夜间发烧需重点监测体温变化、保持环境舒适、补充水分、观察伴随症状、必要时就医。夜间护理需注意体温每2小时复测一次,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衣着选择纯棉透气材质。
使用电子体温计定时测量腋温或耳温,发热标准为腋温≥37.3摄氏度。夜间体温易出现波动,持续高热可能诱发热性惊厥。记录体温变化曲线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体温超过38.5摄氏度需考虑药物干预。
保持卧室空气流通但避免直吹冷风,使用加湿器维持50%-60%湿度。过热环境会加重体温调节负担,过冷可能导致寒战。避免包裹过多衣物或毯子,可适当暴露四肢促进散热。
少量多次喂服温水、口服补液盐或母乳,每次10-15毫升。发热时呼吸和出汗导致隐性失水增加,脱水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观察尿量及颜色,6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
注意是否出现喷射性呕吐、皮疹、意识模糊等危险信号。肢体抽搐、呼吸急促或皮肤发绀需立即急诊。记录发热伴随的咳嗽、腹泻等症状变化,就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
备有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悬液等退热药,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服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避免两种退热药交替使用。用药后仍持续高热或精神萎靡需及时儿科急诊。
夜间可准备退热贴辅助物理降温,但禁止使用酒精擦浴。保持喂养清淡易消化的米汤、稀释果汁,避免高蛋白食物加重代谢负担。次日晨起后若体温未退或出现新症状,建议儿科门诊完善血常规等检查。发热期间暂停疫苗接种,恢复后需观察72小时无异常再补种。密切监测患儿精神状态比单纯关注体温数值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