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耳朵进虫可通过观察异常症状、检查耳道、光照诱出、液体冲洗、就医处理等方式判断和处理。
耳内突然出现剧烈瘙痒感、持续嗡鸣或异物爬动感是典型表现,可能伴随反射性咳嗽。昆虫活动可能刺激鼓膜引发眩晕,部分患者会出现听力暂时性下降。儿童常表现为哭闹不止并频繁抓挠耳部,夜间症状可能加重。
使用额镜或手机电筒侧照耳道,可见虫体阴影或活动痕迹。飞蛾等鳞翅目昆虫翅膀可能残留鳞粉,甲虫类可能卡在外耳道软骨部。检查时需避免将棉签等工具伸入过深,防止将昆虫推向鼓膜。
在暗室中用强光贴近耳廓,多数趋光性昆虫会自行爬出。该方法对果蝇、蚊子等双翅目昆虫效果显著。操作时保持头部倾斜,使患耳朝下,同时轻拉耳廓使外耳道变直。
体温左右的生理盐水或食用油可窒息小型昆虫,冲洗时使用橡胶球注射器沿耳道壁缓慢注入。蟑螂等鞘翅目昆虫遇水可能剧烈挣扎,此时应立即停止操作。油剂滞留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
耳鼻喉科医生使用耳内镜可明确虫体位置,通过显微器械完整取出。活体昆虫需先滴入利多卡因溶液麻醉,尖锐虫肢需分次取出。合并外耳道损伤者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滴耳液。
日常预防需定期清洁卧室角落,睡眠时使用耳塞防护。山区户外活动前可在耳周涂抹薄荷油等驱虫剂,帐篷内放置粘虫板。发现昆虫入耳后避免自行掏挖,剧烈疼痛或出血需急诊处理。取出虫体后三天内避免耳道进水,游泳时佩戴专业防水耳塞。饮食可适当增加维生素B族摄入,其代谢产物经汗液排出具有天然驱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