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抗凝药物使用以及血液系统疾病。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脑出血的首要病因,约占所有病例的50%-70%。持续升高的血压会导致脑内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纤维蛋白样坏死,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骤升时,这些脆弱血管可能破裂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等深部脑组织。控制血压达标是预防的关键。
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约占年轻患者脑出血的20%。畸形血管团结构紊乱,血管壁缺乏正常肌层和弹力纤维,在血流冲击下容易破裂。这类出血多发生于脑叶,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伴局灶神经功能缺损,需通过脑血管造影确诊。
多见于65岁以上老年人,β-淀粉样蛋白在脑血管壁沉积导致血管脆性增加。典型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脑叶出血,尤其是顶枕叶区域。患者常伴有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确诊需脑组织活检,MRI梯度回波序列可显示陈旧性微出血灶。
华法林、肝素等抗凝剂过量使用会使凝血功能异常,增加出血风险。此类出血通常范围较大且进展迅速,国际标准化比值超过3.0时风险显著升高。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虽出血风险较低,但仍需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凝血指标。
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因凝血功能障碍可引发脑出血。出血部位多位于脑白质或蛛网膜下腔,常伴有皮肤黏膜出血倾向。需通过骨髓穿刺、凝血因子检测等明确诊断,及时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是治疗重点。
预防脑出血需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用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有助于血压控制。规律进行太极拳、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戒烟限酒,冬季注意头部保暖,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出现突发头痛、呕吐或肢体麻木时应立即就医,卒中绿色通道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