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盆腔炎通常由细菌感染、性传播疾病、宫腔操作后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引起。
细菌感染是盆腔炎最常见的病因。阴道内正常存在的细菌群失衡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可能上行感染至盆腔。不洁性生活、经期卫生不良等情况会增加细菌感染风险。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需规范用药疗程。
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是重要的性传播病原体。这些微生物通过性接触传播至生殖道,引发宫颈炎后继续上行感染。患者常伴有异常阴道分泌物和性交疼痛。需对性伴侣同时治疗,避免反复感染。
人工流产、刮宫术等宫腔操作可能破坏宫颈屏障功能。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可使细菌直接侵入宫腔。操作后出现持续腹痛和发热需警惕感染,必要时需静脉使用抗生素。
阑尾炎、腹膜炎等腹腔炎症可能通过淋巴或直接扩散波及盆腔。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也易造成盆腔继发感染。治疗需同时控制原发病灶,严重时需手术引流脓肿。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控制不佳等情况会削弱局部防御能力。HIV感染者更易发生严重盆腔感染。这类患者需加强基础疾病管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需谨慎评估。
预防盆腔炎需注意性生活卫生,避免经期性交;宫腔操作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出现异常分泌物及时就诊;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饮食宜清淡富含蛋白质,避免辛辣刺激。慢性盆腔炎患者可尝试盆底肌训练缓解疼痛,定期妇科检查监测病情变化。任何下腹痛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发热、呕吐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