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染。传播方式包括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职业暴露以及母婴垂直传播。
未使用安全套的阴道交、肛交或口交均可造成HIV病毒传播。病毒存在于精液、阴道分泌物和直肠黏膜中,通过黏膜破损进入血液循环。男男性行为者、多性伴侣群体及商业性工作者感染风险较高。正确使用合格安全套可降低90%以上传播风险。
共用被HIV污染的注射器是主要传播方式,常见于静脉吸毒人群。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污染医疗器械也可导致感染。纹身、穿耳洞等有创操作若器械消毒不彻底同样存在风险。我国自1998年起对献血实施强制HIV检测后,经输血传播已极少发生。
感染孕妇未经干预时,病毒可通过胎盘、分娩产道或母乳喂养传染给胎儿。自然分娩传播率约15-30%,母乳喂养可使感染风险增加10-20%。规范实施抗病毒治疗、剖宫产及人工喂养可使母婴传播率降至2%以下。
医务人员被污染的针具刺伤或黏膜接触感染者体液时可能发生职业暴露。皮肤完整状态下接触感染者汗液、唾液等不会传播。发生暴露后需在72小时内启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28天疗程可降低80%感染风险。
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游泳等不会传播HIV。病毒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极短,蚊虫叮咬也不会造成传播。深吻理论上存在风险,但需双方口腔均有严重出血伤口才可能实现病毒交换。
预防艾滋病需针对性采取防护措施:性行为坚持使用安全套;拒绝毒品,不共用注射器;孕妇尽早进行HIV筛查;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日常与感染者共处无需过度担忧,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感染者享有平等就业、就医等权利。发生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可服用阻断药物,2-4周后进行抗体检测,3个月复查可最终排除感染。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检测是防控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