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主要有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抗甲状腺药物及解热镇痛药。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或直接破坏白细胞导致数量下降。
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通过干扰DNA合成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这类药物引起的白细胞减少通常呈剂量依赖性,可能伴随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治疗需暂停用药并配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造血恢复。
硫唑嘌呤、环孢素等药物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间接影响白细胞生成。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持续性白细胞减少,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显著下降时应调整剂量或更换为其他免疫调节方案。
氯霉素、磺胺类抗生素可通过线粒体毒性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其中氯霉素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使用期间需每周检测血象,发现白细胞计数低于3×10⁹/L应立即停药。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可能诱发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约0.3%-0.6%。多在用药2-3个月后突然发生,表现为发热、咽痛等感染症状。需立即停药并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氨基比林、安乃近等药物可能通过免疫机制引起急性粒细胞缺乏。通常在用药后7-10天突发高热、寒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低于0.5×10⁹/L。需永久停用该类药物并积极抗感染治疗。
使用上述药物期间应每周监测血常规,出现乏力、反复感染等症状及时就医。日常注意饮食均衡,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B族摄入,避免生冷食物预防感染。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体力透支。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时应立即就医,不可自行服用退热药物掩盖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