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内科
女性传染男性艾滋病并非一次性接触必然感染,实际风险受病毒载量、接触方式、黏膜完整性等因素影响。传播概率主要取决于无保护性行为中体液交换量、感染者治疗状态、是否存在其他性病等变量。
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是决定传播风险的核心因素。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且病毒持续抑制的感染者,其传染性可降低96%以上。急性感染期和艾滋病晚期患者因病毒复制活跃,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病毒浓度较高,单次接触传播风险可达1%-2%。
无保护肛交传播概率最高0.5%-3%,因直肠黏膜单层柱状上皮更易破损;阴道性交传播概率约0.1%-0.2%;口交风险极低但非零。任何导致黏膜撕裂的行为如经期性行为、暴力性接触会显著增加风险。
完整生殖器黏膜可有效阻隔病毒,但存在尿道炎、龟头炎等炎症时,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包皮过长男性因内板黏膜面积大且易存留分泌物,未割包皮者感染风险比已割者高60%。
合并梅毒、生殖器疱疹等性病时,生殖器溃疡会使HIV感染风险增加2-5倍。淋病或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可促进树突状细胞聚集并携带病毒穿透黏膜。
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启动暴露后预防PEP可降低81%感染风险。推荐方案包括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等三联药物,需连续服用28天并监测肝肾功。
建议所有性活跃人群定期进行HIV检测,正确使用聚氨酯避孕套可使传播风险降低80%以上。感染者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可将精液/阴道分泌物的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限以下,实现"U=U"检测不到=不传染。男性包皮环切术可降低异性传播风险,但不应替代其他防护措施。日常生活中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一般社交接触不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