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肠镜发现有息肉该怎么办

姜金波 主任医师

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定期复查、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和病理检查等方式处理。息肉通常由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和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切除:

直径超过5毫米的息肉建议在内镜检查时直接切除,常用方法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术、冷圈套切除术和黏膜切除术。内镜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需禁食6-8小时,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腺瘤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需特别注意完全切除。

2、定期复查:

小型炎性息肉可暂不处理,但需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复查肠镜。单发小息肉建议1-3年复查,多发息肉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6-12个月复查。复查频率还需结合病理类型、家族史等个体化调整。

3、调整饮食:

减少红肉、加工食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杂粮和十字花科蔬菜。限制酒精和辛辣食物,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上。地中海饮食模式可降低息肉复发风险,同时保持规律排便习惯。

4、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抑制息肉生长,但需医生评估心血管风险后使用。叶酸补充对遗传性息肉病患者有益,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所有药物均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服用。

5、病理检查:

所有切除息肉必须送病理检查明确性质。管状腺瘤恶变率约5%,绒毛状腺瘤可达30%。若病理提示癌变需追加扩大切除或外科手术,同时进行肿瘤标志物监测和全结肠检查。

发现肠息肉后应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息肉大小、数量和病理结果。每日保持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控制BMI在18.5-23.9之间。5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建议定期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至40岁开始检查。术后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发热需立即就医。保持良好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多数肠息肉通过规范管理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