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婴儿接种疫苗后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症状、药物干预和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疫苗反应性发热通常由免疫系统激活、灭活病原体刺激、个体敏感度差异、接种部位炎症或合并其他感染引起。
38.5℃以下低热优先采用温水擦浴,重点擦拭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区域。退热贴可贴于额头或后颈,每4小时更换一次。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婴儿皮肤屏障脆弱易导致酒精中毒。保持室温22-24℃,穿着纯棉透气衣物。
发热期间每2小时喂养母乳或配方奶,6月龄以上婴儿可少量饮用温水。观察尿量每天应达6-8次,尿液呈淡黄色为正常。脱水表现为囟门凹陷、口唇干燥、哭闹无泪,需立即就医。避免饮用含糖饮料加重胃肠负担。
常规疫苗热反应持续12-48小时,体温波动在37.5-38.5℃之间。需警惕持续高热超过39℃、热性惊厥、呕吐腹泻或皮疹扩散等异常表现。记录发热起止时间、最高温度及伴随症状,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对乙酰氨基酚栓剂适用于3月龄以上婴儿,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6月龄以上。使用解热药需严格遵医嘱,两次用药间隔不少于6小时。禁止使用阿司匹林以防瑞氏综合征。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降温幅度不超过1℃/小时。
出现抽搐、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或皮肤瘀斑需急诊处理。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接种后发热应提前就医。体温反复超过3天可能提示中耳炎、尿路感染等合并症,需血常规检查明确病因。
疫苗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接种部位红肿可用冷敷处理。哺乳期母亲保持饮食清淡,增加维生素C摄入。监测体温应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水银体温计存在破碎风险。疫苗反应属正常免疫应答过程,多数发热在充分护理后自行缓解,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出现异常症状时建议前往儿科专科医院就诊,携带预防接种证便于医生核查疫苗批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