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艾滋病人的危害

聂小娟 副主任医师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与艾滋病患者共同生活需注意血液和体液接触传播风险,主要防范措施包括避免共用剃须刀、及时处理伤口、安全性行为及定期检测。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等不会传播病毒。

1、血液暴露:

艾滋病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者血液传播。家庭中需特别注意处理外伤情况,如患者出血时应戴手套清理,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污染物品。避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包括牙刷、剃须刀、修脚工具等。医务人员建议家庭成员学习基本急救知识,掌握正确处理血液污染物的方法。

2、体液防护:

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含有高浓度病毒,夫妻生活必须全程正确使用避孕套。被体液污染的衣物需单独清洗,先用消毒液浸泡再机洗。照护患者排泄物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处理完毕后用肥皂流水洗手至少20秒。哺乳期感染者需完全避免母乳喂养。

3、医疗处置:

患者使用过的注射器、采血针等医疗锐器需放入专用锐器盒,避免徒手处理。家庭成员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时,应立即挤压伤口周围出血,用流动水冲洗15分钟,并在72小时内到定点医院进行暴露后预防用药评估。日常药物管理需由患者自行负责,避免他人接触其抗病毒药物。

4、心理支持:

家庭成员应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消除对疾病的误解和歧视。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需给予充分情感支持。建议参加感染者互助小组,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保持正常家庭互动,避免过度隔离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大。

5、检测预防:

共同生活者应每3-6个月进行HIV抗体检测,发生高危暴露后需在4周、8周、12周复查。建议适龄家庭成员接种乙肝疫苗,降低合并感染风险。患者需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不到水平可基本消除传播风险。怀孕夫妇应接受母婴阻断咨询。

日常共同就餐无需特殊防护,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食物传播。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即可,无需过度消毒。患者衣物可与其他家庭成员衣物混合机洗,常规洗涤程序足以灭活病毒。鼓励患者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高蛋白食物和新鲜蔬果。家庭成员可共同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参加社区卫生机构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建立科学认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持续腹泻等机会性感染症状时,应及时陪同患者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