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主要危害包括胃黏膜损伤、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癌变风险增加及传染性传播。
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分泌尿素酶和细胞毒素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持续性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伴随胃酸分泌异常和胃上皮细胞化生。
感染后常见腹胀、嗳气、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细菌代谢产物干扰胃蠕动节律,影响食物排空效率,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反流性食管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综合征。
胃黏膜炎症导致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12吸收,可能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长期胃酸分泌异常还会干扰铁、钙等矿物质吸收,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I类致癌物。持续感染20年以上者,胃癌发生率较未感染者高3-6倍。细菌诱导的慢性炎症可加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进程。
主要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家庭聚集感染率可达60%。共用餐具、亲吻、不良卫生习惯均可导致交叉感染,儿童时期感染更易发展为慢性携带状态。
建议感染者实行分餐制并定期消毒餐具,避免进食腌制、烧烤等致癌风险食物。适当补充益生菌和维生素C有助于修复胃黏膜,根除治疗后需复查碳13/14呼气试验。家庭成员应同步筛查,日常饮食增加新鲜蔬果摄入量,规律作息以维持胃肠功能稳定。出现持续上腹痛、黑便等症状时需及时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