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采耳后耳朵疼痛可能由外耳道损伤、耵聍栓塞、外耳道炎、真菌感染或鼓膜穿孔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感染治疗、耵聍取出等方式缓解。
采耳工具使用不当可能划伤外耳道皮肤,导致局部红肿疼痛。轻微损伤表现为触碰痛,严重时可伴随渗血。建议暂停采耳,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进水引发感染。若疼痛持续48小时以上或出现分泌物,需耳鼻喉科检查排除深层组织损伤。
采耳可能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形成硬块,压迫耳道引起胀痛,伴随耳鸣或听力下降。专业医生可通过耳内镜查看,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后冲洗清除。自行掏挖可能加重堵塞,不建议使用棉签反复清理。
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典型表现为剧烈跳痛、耳道肿胀及黄色分泌物。需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抗感染,严重者口服头孢克洛。发病期间禁止游泳,沐浴时用防水耳塞保护,避免抓挠加重炎症。
潮湿环境易滋生曲霉菌等真菌,特征为瘙痒感明显、白色絮状分泌物及持续性隐痛。确诊需取耳道分泌物镜检,治疗选用克霉唑滴耳液,疗程通常2-4周。保持耳道通风干燥,避免共用采耳工具。
采耳过深可能刺破鼓膜,突发锐痛伴听力骤降、耳鸣,部分患者出现眩晕。急性期禁止滴药,需抗生素预防感染,多数小穿孔可自愈。大穿孔超过3个月未愈合需行鼓膜修补术,期间严格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
采耳后建议24小时内避免耳部接触水,出现疼痛可先用温热毛巾外敷缓解。日常减少采耳频率,每月不超过1次,清理时选择圆头硅胶工具替代金属耳勺。耳道具有自洁功能,过度清洁反而破坏保护性油脂层。若疼痛伴随发热、面瘫或严重眩晕,需立即排除恶性外耳道炎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