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慢性肾性贫血可通过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补充、维生素B12/叶酸治疗、控制原发病及输血支持等方式改善。治疗效果主要与肾功能分期、营养状态、药物反应性、并发症管理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等因素相关。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是核心治疗药物,通过模拟内源性促红素刺激骨髓造血。常用药物包括阿法依泊汀、倍他依泊汀等,需根据血红蛋白水平调整剂量。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压及铁代谢指标,避免促红素抵抗。
功能性铁缺乏是常见制约因素,静脉补铁效果优于口服。蔗糖铁、葡萄糖酸铁等静脉制剂可快速提升铁储备,转铁蛋白饱和度需维持在20%-50%。口服硫酸亚铁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但胃肠道反应较明显。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会加重贫血,尤其见于长期透析患者。甲钴胺可改善神经病变,叶酸建议每日补充5mg。需注意维生素B12在肾功能不全时的蓄积风险,定期检测血清浓度。
优化血压管理目标<130/80mmHg、纠正酸中毒血HCO3-≥22mmol/L、充分透析Kt/V≥1.2可改善骨髓微环境。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需控制血磷、使用拟钙剂。
血红蛋白低于60g/L或伴有心绞痛等严重症状时考虑输注洗涤红细胞。需严格评估容量负荷,避免输血导致铁过载。多次输血者建议监测血清铁蛋白,必要时进行去铁治疗。
慢性肾性贫血患者需保证每日1.2-1.4g/kg优质蛋白摄入,限制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每周3-5次30分钟有氧运动可改善氧利用率,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透析期间注意动静脉瘘保护,定期监测血常规、铁代谢及营养指标。合并高血压者需严格限盐,每日钠摄入控制在2-3g。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治疗依从性,建议加入患者互助小组获取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