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引起白细胞偏低的药物主要有免疫抑制剂、抗甲状腺药物、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及解热镇痛药。白细胞减少可能由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破坏外周血细胞或诱发免疫反应导致。
环孢素、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活性降低免疫功能,可能直接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长期使用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⁹/L时应考虑减量或更换方案。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可能引发药物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约0.3%-0.6%。其机制与药物代谢产物诱发免疫反应有关,通常在用药2-3个月后出现突发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咽痛等症状。
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可通过抑制线粒体蛋白合成导致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其中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剂量无关性,即使停药后损伤可能不可逆。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可能引起短暂性白细胞减少。
化疗药物如阿糖胞苷、环磷酰胺通过干扰DNA合成杀伤快速增殖的造血祖细胞,用药后7-14天常出现白细胞低谷。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也可能抑制正常造血功能,需配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感染。
氨基比林、安乃近等吡唑酮类药物可能诱发免疫介导的粒细胞缺乏症,与个体遗传易感性相关。临床表现为用药后突发高热、寒战,血常规显示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⁹/L,需立即停药并积极抗感染治疗。
发现白细胞降低时应首先排查药物因素,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鱼类、蛋类、瘦肉等,避免生冷食物以降低感染风险。适度进行快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骨髓微循环,但白细胞计数低于2.0×10⁹/L时应避免人群密集场所。建议每1-2周复查血常规直至指标稳定,重度减少者需在血液科指导下进行升白细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