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癌症与艾滋病均为严重疾病,但危害特征存在显著差异。癌症以局部组织恶性增殖和转移为特点,艾滋病则是由HIV病毒攻击免疫系统引发的全身性免疫缺陷。两者在致死率、治疗难度、病程进展等方面各有特点,主要差异体现在发病机制、传播途径、生存周期及社会歧视等维度。
癌症源于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异常增殖,可发生于任何器官,常见类型包括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艾滋病则由HIV病毒感染CD4+T淋巴细胞,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癌症具有器官特异性,艾滋病则表现为系统性免疫崩溃。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垂直传播三种途径感染,具有明确传染性。癌症本身不具传染性,但部分致癌因素如HPV病毒、幽门螺杆菌等可通过接触传播。艾滋病防控需重点阻断传播链,癌症预防更侧重环境与生活方式干预。
早期癌症可通过手术、放疗、靶向治疗等手段实现临床治愈,晚期患者五年生存率显著降低。艾滋病需终身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多替拉韦,虽无法根治但可将病毒载量控制在检测线以下。癌症治疗副作用更明显,艾滋病治疗则需严格依从性。
未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平均生存期约9-11年,规范治疗者预期寿命接近常人。癌症预后差异极大,甲状腺癌等五年生存率超90%,胰腺癌晚期仅约3%。艾滋病死亡多因机会性感染,癌症死亡常由器官衰竭或恶病质导致。
艾滋病患者常面临严重社会歧视,影响就业、婚姻等社会生活。癌症患者更多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生理痛苦与经济压力。两者均需心理支持,但艾滋病相关的污名化问题更为突出。
从疾病管理角度,建议癌症高危人群定期进行防癌筛查,包括低剂量螺旋CT肺癌、胃肠镜消化道癌、乳腺钼靶乳腺癌等。艾滋病预防应坚持安全性行为、避免共用注射器,暴露后72小时内可使用阻断药物。两类疾病患者均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维持BMI在18.5-23.9范围。心理干预方面,癌症患者可加入病友互助团体,艾滋病患者可通过专业心理咨询缓解病耻感。无论罹患何种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都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