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患者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疼痛等症状,但部分可能引发不孕或器官粘连等严重并发症。病情发展主要与病灶部位、范围及个体差异有关。
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疼痛多始于月经前1-2天,持续至经期结束。约60%患者伴随性交痛,30%出现排便疼痛。此阶段病灶多局限于卵巢和子宫直肠陷凹,可通过超声发现巧克力囊肿。
40%患者合并不孕,主要因盆腔粘连影响输卵管拾卵功能,或炎症环境干扰受精卵着床。但研究显示,轻中度患者通过腹腔镜手术剥除病灶后,自然妊娠率可提升至50%以上。
深部浸润型可能累及肠道12%、膀胱1%等脏器,引发周期性便血、尿血。罕见情况下病灶可侵犯输尿管导致肾积水,或穿透阴道形成异位结节。
长期未干预可能发展为持续性盆腔疼痛,约20%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疼痛机制涉及神经敏化和中枢敏化,需多学科疼痛管理。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恶变率为0.7%-1%,多为子宫内膜样癌或透明细胞癌。年龄>45岁、囊肿直径>10厘米者需加强监测。
建议患者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瑜伽,每周3次可缓解盆腔充血。饮食宜增加ω-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摄入,减少红肉及反式脂肪。痛经期可尝试局部热敷,温度控制在40℃左右。每6-12个月需复查盆腔超声,育龄女性建议尽早完成生育计划。若出现突发剧烈腹痛需警惕囊肿破裂,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