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白血病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会异常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主要分为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两大类。
白血病符合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恶性克隆性增殖。这些异常细胞失去正常分化能力,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积聚,并通过血液浸润全身器官。其恶性程度可通过细胞遗传学异常、基因突变等分子生物学特征进一步证实。
根据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与慢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病情进展迅猛,未成熟原始细胞占比超过20%;慢性白血病病程较长,细胞分化相对成熟但功能异常。根据细胞来源又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髓系白血病,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特征。
白血病发生与多种基因突变积累有关,包括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如BCR-ABL、表观遗传学改变等。这些变异导致细胞周期调控失常、凋亡受阻,同时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逃逸机制也促进疾病进展。辐射、苯类化学物质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基因损伤。
典型症状包括贫血相关的乏力苍白、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倾向、粒细胞缺乏引发的反复感染。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骨关节疼痛。急性白血病可能出现牙龈增生、皮肤浸润等髓外表现,慢性白血病部分患者初期可能无症状。
与其他实体肿瘤不同,白血病诊断主要依靠骨髓穿刺和流式细胞术。治疗上以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极少采用手术切除。部分慢性白血病患者可长期带病生存,而高危急性白血病仍需积极干预。
白血病患者需保证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改善营养状态,适量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增强体质。治疗期间需特别注意口腔清洁和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定期监测血常规指标,出现发热、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规律作息和积极心态对疾病康复具有重要辅助作用。